食品中常常会检出过氧化值超标,特别是食用油和含油脂高的食品如糕点,饼干,瓜子以及坚果等,那么什么是过氧化值,过氧化值超标的原因以及危害有哪些?
专家观点一:过氧化值是反映食品中油脂氧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
过氧化值反映的是食品中油脂一级氧化产物——氢过氧化物的含量,是衡量油脂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了食用油及各类含油食品过氧化值的限量值,如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植物油》(GB 2716-2018)规定,植物原油和食用植物油的过氧化值应小于等于0.25 g/100 g。一般来说,过氧化值越高,油脂被氧化的程度就越高。
专家观点二:食品的过氧化值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升高
饼干、糕点、食用油、瓜子及坚果等食品中均含有油脂,油脂的氧化会导致过氧化值超标。影响油脂氧化速度的因素除食品自身特性外,还与温度、氧气含量和光照等外界环境因素相关。一般来说,贮存温度越高,氧化速度越快;氧气含量越高,氧化速度越快;光照也会加快油脂的氧化速度。因此,企业在原料处理、生产过程、贮存、运输等环节中稍有不慎,就会导致过氧化值超标,进而影响产品质量。
专家观点三:过氧化值超标的食品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风险
食品的过氧化值超标则说明食品已发生氧化变质,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,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:一是,口感、气味的改变和营养成分的流失;二是,食品严重氧化变质时所产生的醛、酮、酸等会破坏脂溶性维生素吸收,导致肠胃不适、腹泻,甚至损害肝脏;三是,长期食用过氧化值超标的食物会加剧心血管等慢性疾病。